世界是物质的世界,世界也是人类的世界。今天所有的科学,技术,文化,宗教,等等等等,唯一服务的对象就是人类自己。人与人,人与环境,人与自己,这三大矛盾一直贯穿着整个人类历史,而人与人的矛盾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。

部落与种群,宗教与文化是区分人类的最主要的几个维度。沟通与交流是连接不同种族人类,不同个体人类的唯一桥梁。人类的沟通从一开始的手舞足蹈、吱吱呀呀,到后来比较正常的语言交流,解决了在同一空间、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人类沟通问题。随着文字的出现,书写系统以及介质的发明,人类的沟通开始可以跨越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。同时由于中间介质的引入,介质本身表现力的欠缺,介质传输速度的限制,导致很多面对面交流的优点,比如信息传输的即时性,比如交流手段的丰富性都在引入中间介质后丢失了。

理想状态下,人类总是倾向于最原始的沟通方式,即面对面的语言、肢体、表情甚至眼神的沟通。我们希望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跨越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,我们可以把千里之外的朋友至于面前来交流,我们也可以像问身边人一样问古人一个问题并得到他的回答。信息技术革命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空间和时间的问题,我们可以和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进行实时的交流,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已经故去的人的影像资料。然而,不得不承认,信息技术仍然是一种沟通介质,他可以解决老介质的一些问题,朝着“理想状态”逼近,然而这也是他的极限,终不能达到“理想状态”。

题中所言“人机交互”,本质上还是“人人交互”,机器便是人与人沟通中的介质。网络技术基本解决了空间上的局限性,存储技术则解决了时间上的局限性。集成了存储和网络两大技术的计算“机”则是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中间介质。身处这个时代,亲历了网络与存储技术的变迁发展与升级,我们也感受了沟通手段的不断丰富。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以“文字”方式的沟通,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图像信息,到最近几年大量视频信息的出现,则完全受益于网络以及存储技术成本的大幅降低、技术的显著提高。

然而,这是否已经到达或者逼近了我们的“理想状态”了呢?很显然还没有。我们不希望,跨越空间和时间来跟我们交流的是一个关在盒子里的新物种,我们希望他是站在我们旁边的鲜活的生命;我们不希望,那盒子里的新物种永远一成不变照本宣科,我们希望他能听懂我们的问题,给予我们实时的当下的这个问题的帮助和关怀。

“机”不仅仅是人与人沟通的介质,他也是远方或者过去的人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代理。“机”的表现力,决定了跨越时间空间限制走过来的那个“人”的表现力。闭上眼睛,幻想一下,未来的某一个时间,人类历史上任何时间、任何地方的某个人,都可以在你的召唤下,坐在你家的沙发上,和你交流,给你讲授某个知识,解答某个问题。对照着现实,“机”(终端)在表现力上仍有着很长的路要走。

另:“代理”不是“替代”,走过来的还是原来那个人,他说的做的,都是他说过的做过的,而不是完全由“代理”创造出来的“替代”者。